Return to site

疫情期的心理变化

自武汉封城到现在已过去三周了,大多人的心理状态由最初的恐慌失措调转到逐步接受和坚强面对。这次与“看不见”的敌人战斗,人们都有哪些不一样的心理表现呢?为什么有些人表现得从容不迫,另一些人却表现的紧张害怕?我们又该如何缓解“紧绷着”的心理应激状态呢?

我们跟随西蒙私语的心理专家来看看疫情下的我们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

疫情早期

 

1. 低估或否认流行性疾病的存在,存有侥幸心理

父母不愿意戴口罩、爷爷奶奶非要去人多的地方活动……这些互联网上的“控诉”听起来让人哭笑不得。研究表明,较为年长者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观经验,比如经历“非典”时期没有做防护措施却依然平安度过的人,会凭借他们“过往”的经验,相信疾病并没有人们说的那样严重。

一些人会产生侥幸心理,认为传染是小概率事件,自己不会那么倒霉。

2. 焦虑、不安、担忧,担心症状的出现

broken image

“我是不是发烧了”“我咳嗽了,会不会是新冠”,这些是在疫情心理咨询当中最长出现的疑问。疫情使人们的情绪被无限放大夸张的表现出本有的人格特性

  • 焦虑的人变得更加的焦虑
  • 愤怒的人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和愤怒的表达
  • 抑郁情绪较重的人表现出强烈的抑郁和消极情绪

3. 恐惧感,被遗弃的感觉,无助而慌乱

 

“我该怎么办?”“医疗资源不足,我会不会被放弃”“我要被困住了,我什么都做不了”,少部分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会表现的无比慌乱,当他们的情绪被拉伸到极致时,很难冷静下来思考问题,只能一遍遍的体会这些负面情绪带来的恐惧感,从而陷入恐慌当中不能自拔。

疫情中期

1. 生存的动力使人开始行动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人为,人生来就有渴望生存的本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本能”,这些本能的内驱力驱动着人们的行为。一些人从疫情初期的应激状态下缓和过来,开始自发组织支援和防疫活动。

但是在生存当前,人们容易产生许多冲动行为。比如以“过度囤积”的方式来确保足够的生存资源。

2. 两种矛盾状态,左右摇摆,并逐步向第三状态稳定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疫情,一些人表现愤怒、冲动,急切的想找到发泄点,一个小事件就可能成为他们“发泄”的途径,产生暴力行为。例如最近被上海青浦检察院批准逮捕的某某就属于此类。

另一些人表现的相对平和,被动接受安排,自私的保全自身安全。

在短暂的情绪期过后,大多数人都逐渐能够理性的担负责任,施行正确的防疫措施

3.  焦虑、抑郁、悲伤,孤单等感受依旧存在,已存在的心理问题可能被激化。需要团体性的支持和协助。

broken image

4. 逐渐适应生活的变化

为了防止疫情扩散,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多限制:出行限制,使用口罩,减少身体接触,暂时的学校及单位关闭等。尽管社交活动减少了,大多数人从平日的忙碌中变的有更多空闲时间,但人们也慢慢适应了生活的变化。

疫情后期

1. 恐惧,意识到失去的安全感

尽管我们总是期盼着明天情况会变的好起来,但不得不说,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还处在爆发期。对新的流行性疾病的恐惧,对未来有不确定感,对自己所在的环境感到不安全,这些恐惧和不安或许会再度袭来。

2. 社会及心理副作用

部分人群会出现:情绪低落,病态的悲伤,创伤后应急障碍等。

3. 大部分人群缓慢的渐进性的恢复阶段开始。

大部分人都会回归到正常生活,在家庭和环境中找到安全感。

broken image

那我们如何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顺利度过这次公共卫生事件危机呢?

1. 理性看待疫情信息,减少过量的信息浏览,语音和文字并用,保留可靠的信息来源。

2. 相信自己的机体抵抗力,不疑病。

3. 管理情绪及压力

a) 避免不必要的压力,不管它来自生活还是学习、工作,目标合理,量力而行。特别是目前奋战在阻击疫情第一线的400万社区工作者要学会休息和合理安排工作任务。

b) 不要忽略自身的情绪,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与信任的人分享情绪是纾解情绪的好办法。

c) 在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的帮助,勇于并习惯于和心理专家沟通,比如连线西蒙私语或当地公布的心理咨询热线

broken image

4. 调整生活节奏,合理排居家生活、娱乐、锻炼和学习。

broken image

5. 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恰当的利他行为,会让你保持积极情绪。

6. 居家使用网络学习和工作工具,学会做一个SOHO,想想不用天天面对老师和

老板是一件多开心的事呢。

7. 但别忘了阴霾散去、春暖花开时,我们要百倍努力,走向更大的胜利。

broken image

支持与陪伴,携手抗新冠!

作者:YANG主笔,西蒙私语心理支持专家团队。无偿提供心理支持服务。

broken image